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坚持全面数据开放重点关注数据开发美国政府数(3)

来源:科学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前,政府数据开放正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本文基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美国在政府数据开放过程中的作法、成功经验、面临

当前,政府数据开放正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本文基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美国在政府数据开放过程中的作法、成功经验、面临困境等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上海乃至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提供一定借鉴。

OECD在《探索数据驱动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源泉》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已进入数据驱动的增长模式,数据已成为打造显著竞争优势、驱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政府部门是最为丰富的公共数据资源持有者,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二次开发(挖掘、重组、混搭)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当前,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已经成为美国、英国、印度等多国政府推进“数据驱动创新”的主要手段。其中,美国是数据开放的先驱,美国政府将数据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在国家战略上予以重点关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的“数据是未来的石油”等数据观,对数字时代美国的国家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基本情况:三大主体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美国政府数据开放主要涉及政府部门、数据平台和商业组织三大主体。其中,政府部门在数据采集、处理、标准化和发布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是数据开放工作的核心;数据平台是中间桥梁,公共数据通过平台进行公开,是数据提供者与数据用户的接口;商业组织是公共数据的直接用户,从数据开放平台上选择和下载数据进行开发,创造新的价值。一是政府部门政策明确、执行有力。2009年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明确了美国政府数据开放的框架与路径。《透明与公开政府备忘录》(2009年1月)明确了政府公开工作的三大原则:透明、共享与协作;《公开政府命令》(2009年12月)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向各级政府部门下达了具体的开放命令;《数字政府:建设21世纪平台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2012年5月)制定了数据开放工作路线图;《执行令——将信息开放与可机读作为默认政府工作》(2013年5月)明确了开放数据的阶段性任务,强调应“将数据作为资产进行管理”;《美国开放数据行动计划》(2014年5月)在较为系统的政策框架基础上,对数据开放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的举措。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奥巴马政府任命了联邦信息官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工作,并在财政预算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一个门户多个协同”的数据平台逐步完善。汇集各类政府数据于一身的数据平台,应具备整合功能和开放性。数据平台汇集各级政府的公开数据,民众可以下载、浏览公开的数据并进行评价和互动反馈。美国政府数据公开数据平台采取一个核心网站为主、多个特色网站为辅的模式(2009年5月正式上线)是美国政府数据门户网站,致力于整合来源于各级政府部门、广义公共部门、自愿参与的企业及他国政府的所有开放数据,建立“一站式”数据门户,通过分类索引、统一元数据格式及地图提供数据,并为开发者提供API接口,方便用户进行高效地开发利用。同时,美国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不同职能的网站,丰富和完善政府数据公开(表1)。三是数据开发利用模式逐渐成熟。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全面公开的政府数据是其中最为庞大的数据源,是产业创新的基础要素,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创造模式已较为成熟(图1)。对于有限公开或不公开的政府数据,美国波士顿政府也在探索进行二次利用的模式。波士顿“黑客空间”计划在波士顿地区建立了一个可以亲身体验的大数据展示应用空间,也就是对于非全面公开的数据,可以由政府成立一个大数据处理平台对政府自身的数据进行处理,在保证政府数据不发生外泄的情况下,可以二次开发利用创造新的价值。表1 协同推进政府数据公开的网站序号 网站 上线时间 主要作用1 2007年12月 为公众披露联邦资金的支出信息2 2009年2月 用于公开2009年以来美国经济刺激计划资金使用情况数据3 2009年6月 公布美国政府投资的IT项目细节信息4 提供美国政府在减少浪费、精简政府组织、提升政府效率方面的目标及工作现状信息5 2010年9月 设立各类创新竞赛与奖励,以推动私人部门对政府难题的创新性解决6 We The People 通过征集公众签名的方式洞察及反馈社会问题实践经验:从强调开放向关注开发转变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政府数据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差异。在政府数据公开中,政府是数据的供给方,而用户则是数据的实际需求方。在实际开放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往往存在着差异。有大量公开的政府数据的实际使用频率很低,而有些数据的实际需求频率却非常高。如环境、经济、交通、能源等数据需求旺盛,而描述政府预算开支等情况的有关数据下载使用频率很低。德勤咨询(Deloitte Consulting)对英国政府公开数据应用情况的统计也可以看出,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环境、经济、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等。此外,国家不同,可能受欢迎的数据也不同。但总体上看来,交通运输及地理相关数据最受欢迎,实际上也最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从注重开放向注重开发转变。在全面数据公开的背景下,针对数据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差异,美国政府已从单纯的政府信息公开转向数据的开发与利用。2012年3月发布的《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提出,联邦政府五大部门投入大数据研发,并给出了十二个关键部门开展大数据研发应用的行动计划,将大数据研发与应用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部署。2012年5月发布的 “数字政府策略(Digital Government Strategy)”启动了五个联邦政府的先导计划。在新的数字蓝图下,美国政府希望用户能够多渠道获得政府数据,鼓励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创新,在所有机构网站根目录下都加了“开发者”页面,方便开发人员快速提取、使用政府网站资源并开发新应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美国政府在数据公开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障碍。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的报告指出,美国的政府数据开放自2011年开始衰退。一方面是由于联邦预算的削减;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开放意愿不强,开放数据质量较差,受到法律、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约束等也是主要原因。由国土安全、法律约束、成本、收入、权利、所有权心态这几方面共同导致政府部门主观开放意愿不强、开放程度受限,极大地影响了整体开放效果。图1 包含政府开放数据的大数据价值创造模式几点启示:上海应率先突破、有所作为上海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布局较早。2011年启动了《加快政府部门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专题调研,2012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和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牵头9家试点单位启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试点工作,开通了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目前已覆盖大部分政府部门。总体上看来,上海政府数据开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还存在开放量欠缺、更新频率不高、宣传推广乏力、开发应用不足等问题,尚未全面调动起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民生服务类等政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鼓励社会主体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增值业务开发”。政府掌握着相对齐全的数据,要让这些数据真正成为资源、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通纵向和横向的分割,开放共享。建议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方面,加强数据的开发应用。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数据的创新应用才是政府数据开放的主要目的。上海应基于现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扩大数据开放程度与深度,同时加强格式标准的制定与规范化,强化数据的可用性,面向开发人员加强API的开发,充分调动创新型企业利用政府数据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真正把重点放到数据的创新应用上。另一方面,营造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氛围。数据开发,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大型数据技术公司才能实施的。随着 “众包”模式的兴起,任何有创新思想和技术的人,都可以利用政府数据开发相关的APP,研发新产品或者提供新服务。政府数据开放鼓励了“平民企业家”的出现,他们可以提供基于公共部门数据的社会服务。上海可通过政府数据开放营造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大数据产业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网址: http://www.kxxyj.cn/qikandaodu/2021/0708/633.html



上一篇:技术预见国际研讨会大数据与技术预见
下一篇:普朗克原理的新佐证

科学学研究投稿 | 科学学研究编辑部| 科学学研究版面费 | 科学学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