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学研究也需“第一桶金”看上海如何点“金”

来源:科学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天(12月1日)上午,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上海科技创新成绩单再一次高分亮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类项目“摘金夺银”,自然科学类成果获

今天(12月1日)上午,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上海科技创新成绩单再一次高分亮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类项目“摘金夺银”,自然科学类成果获奖占比从2018年的9.7%上升至2020年的17.1%;最新揭晓的新科两院院士榜单中,上海地区新增中外籍院士数量,名列全国榜首。而一个月前揭晓的国家科技奖励最高荣誉榜上,上海同时捧回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三大奖的一等奖,20年来首次实现“金花齐放”……频频迎来高光时刻的背后,蕴藏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不断夯实的“夺金”密码。

体系化人才培育

给科研人员“第一桶金”

我们已经很习惯将钱袋绑定微信、支付宝,这份放心来自于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在网络支付安全领域“三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如何才能让大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在地震中免遭重创,中科院院士李杰给出了“方程式”;新科院士吴明红,则是一位环保领域的跨界先锋,她用核技术守护青山绿水,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和阐明难降解污染物的辐射降解机制……翻看今年新增上海院士的科研履历,来自科学大千世界的他们,不约而同在上海获得过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上海今年新晋11位两院院士中,有9人曾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占比高达81.82%。

对创业者来说,“第一桶金”意味着走向成功的起点;对科技人才来说,同样需要有含金量的起点。在上海,恰恰有一项与院士科研生涯几乎同龄的资助计划——自1991年以来,上海市科委设立的“启明星”计划,已经为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3000余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送上“第一桶金”。“初出茅庐的青年科技人员,搭建团队、组建实验室、开启研究方向,都是全新的开始,谁来帮忙扶一把?”吴明红、范先群、俞飚……当院士们还是面庞青葱的年轻人,寂寂无名的科技工作者时,都拥有过一盏“启明灯”——入选上海“启明星”计划。

至今,“启明星”人才计划已经走出了20位两院院士,有2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7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特别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启明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上海科技人才培育的一块“金字招牌”。正如启明星协会第六届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所说,“启明星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之路的微光,追梦之行的力量。”

如果说“启明星”给了青年科技工作者迈出成功第一步的勇气和信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则连缀成科技人才的成长灯塔,一程程照亮了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之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研究员告诉记者,上海已经形成了梯度布局、结构合理、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上海科技人才培养还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科技人才培育重心,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高地,充分发挥医学及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化学科学等基础优势学科,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基础科研持续加温

让上海的“科学板凳”热起来

近来,有关日本“智慧大脑”为何频频出走中国的讨论,冲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而备受关注的日本“国宝级”科学家藤岛昭加盟的正是上海理工大学。实际上,同是日本冲击诺奖有力人选的Katsuhiko Mikoshiba2019年已低调加盟上海科技大学。无独有偶,来自今年浦江创新论坛上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因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平台和独立承担开展研究项目的机会,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充满了吸引力。

新科院士李劲松在生命科学领域“跋涉”的30多年里,也和许多学成归国的年轻人一样,遭遇过“留下来”的瓶颈期。“刚开始独立研究,为了能拿到课题,总是要先选择一些热门的方向。”回忆起步之时,李劲松感慨,“那些探索只是跟着别人的研究脚步。”踯躅之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有肥沃包容的基础科研土壤,给了他勇闯单倍体细胞系“无人区”的定力。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网址: http://www.kxxyj.cn/zonghexinwen/2021/1207/884.html



上一篇: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科技创新与数字化
下一篇:睡觉不要“脚朝西,头朝东”?有科学依据吗?

科学学研究投稿 | 科学学研究编辑部| 科学学研究版面费 | 科学学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