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弗兰肯斯坦中自然观与地理空间的嵌套(4)

来源:科学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18世纪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看来,对崇高美的体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包含着痛感和快感,“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

在18世纪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看来,对崇高美的体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包含着痛感和快感,“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欣羡和崇敬”[13]13。伯克所说的这种崇高体验主要是以生理和情感反应为基础,表现为“面对自然环境时的被征服感、谦逊感”[14]。小说中,弗兰肯斯坦详陈了在阿尔卑斯山漫游对他产生的影响:“这一派壮丽雄伟的景色给了我能接受的最大安慰,同时荡涤了我心中渺小卑微的念头,使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虽然我心中的悲哀尚未消除,但还是有所缓解,我的心情也因此趋于平静。”[8]91雄浑壮阔的崇高之美使他意识到人类的渺小卑微。崇高之美缓解了他的烦恼,但自然带来的慰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还触动深层次的心灵和精神。弗兰肯斯坦对于蛮荒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对宇宙万物的领悟和接纳,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知。

弗兰肯斯坦对人与自然相连接的领悟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启蒙者的机械自然观,转而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者所拥护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弗兰肯斯坦在遁入蛮荒自然后,“通过每一次心灵的体验,获得对‘万物的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新的领悟”[15]237。当自然的欣赏者融入到所在环境中时,自然的博大包容便会促使欣赏者全身心地接纳自然带来的各种体验,促使人与自然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互融互通,使人感受到坚韧、冷峻和忍耐的原始精神力量。这样一来,自然便不会再被看作无生命的或无机的存在。韦勒克曾指出,“所有浪漫主义诗人都把自然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把自然当作类似于人而不是原子的组合”[16]175。浪漫主义者几乎一致反对机械宇宙观,普遍相信自然的有机性和活力性,相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连接,崇尚回归自然。这种浪漫主义自然观在弗兰肯斯坦后期思想中同样可见。他最终意识到了自然力量对于自己心灵能量的输入,体会到人与自然的相互连接,认识到人的渺小脆弱,并开始反思征服自然这一念头的虚妄。

弗兰肯斯坦的崇高感既包含精神的深度体验,也包含对自然、对所处环境的理性认知,表现出桑德拉·莎普莎提出的“深崇高”美学体验特征。莎普莎提出的“深崇高”体验“既是情感的,也是知性的。它涉及更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14]10。它要求人反思其与自然关系,要求人将自然看作自然本身,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而非对立的主客体。深崇高要求人加深对自然的理性认知,只是认知目的并非为了征服自然为人类服务,而是更好地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崇高体验的人眼中的自然,既非惰性的机械,也不是人类情感的投射或显现,而是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本身。在小说中,弗兰肯斯坦作为科学全才,在欣赏崇高美景时,也密切关注自然的变化,他能够知晓“其中有一种山石非常危险,只要有一丁点声响,哪怕是说话声大一点,也会引起空气的震荡而足以给说话者带来灭顶之灾”[8]92。弗兰肯斯坦融入自然环境中之后,才意识到人只有取得与自然的某种共振,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只有敬畏自然并能够解读自然界发出的各种信息,才能够与自然和平共处。

由浅入深的崇高体验彻底瓦解了弗兰肯斯坦旧有的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他在死亡之前,已彻底转变为一位自然的崇拜者。沃尔顿在信中描述,此时“他(弗兰肯斯坦)尽管心灰意冷,可没有谁比他更能深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美。那星空、大海,以及这一奇妙地区所展示的每一幅图景,似乎仍能使他的心灵升腾,飞离尘世”[8]19。在最荒芜险恶的荒野中跋涉虽耗尽了他的体力,却似乎治愈了他的心灵。弗兰肯斯坦最终从自然中感到一种神性的力量,称自然的“这一切,显示出一种伟大的力量,似乎欲与无所不能的上帝分庭抗礼”[8]89。他从自然之中体验到了超自然的神圣意志,产生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彻底放弃了将自然视为客体的机械自然观。最终,弗兰肯斯坦在与自然融为一体中获得了灵魂的救赎。当他听到沃尔顿发誓要“征服自然这一人类的顽敌,并使子孙万代成为大自然的主人”[8]17-18时,不禁大哭起来,他意识到他的朋友如果也将自然视为顽敌,最终只有自取灭亡。临终前,弗兰肯斯坦与自然达成和解,也与本真的自我达成了和解,获得了灵魂的平静与救赎。

五、结语

《弗兰肯斯坦》以地理空间为尺度,通过弗兰肯斯坦不同成长时期自然观念的转变,告诉人们:人与自然隔绝将带来悲剧,而回归自然则是对人类本身的救赎。反观当下,机械自然观并未退场,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的并置和对比,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下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危机。当现代人对自然的掠夺已经反噬人类自身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时,我们应当与弗兰肯斯坦一样,重新认识自然,反思自身与自然关系,并切实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网址: http://www.kxxyj.cn/qikandaodu/2021/0707/621.html



上一篇:灵通姐姐帮你学数学
下一篇:基于定量分析角度开展的学科交叉研究与启示

科学学研究投稿 | 科学学研究编辑部| 科学学研究版面费 | 科学学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