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机构属性的诺贝尔科学奖分布规律研究(10)

来源:科学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创新机理的特异性。因此,应客观认识不同机构研发力量的成长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研发环境有区别的营造适宜的科研氛围。观察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
学创新机理的特异性。因此,应客观认识不同机构研发力量的成长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研发环境有区别的营造适宜的科研氛围。观察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尽管近年来诺奖获奖机构的多样性有所增加,但大学、科研院所等科学专业机构仍然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的主要力量。 基础前沿科技知识创新是一项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科学研究机构长期不懈地持续攻关努力。从国际上诺奖科学奖获奖机构的属性可以看出,有长期良好科学传统的历史悠久的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是诺奖科学成果产出的主力机构。因此,建设卓越科学创新机构,聚集科学精英人才,培育科学追求精神,传承发扬优良科学思想,是不断产出重大科学发现成果的基本前提条件。而我国的大学、科研院所等科学创新机构,无论是其科学研究发展历史、还是科学影响力,与世界一流机构的差距仍然很大。 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长期稳定支持前沿基础研究,是促进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攻关而做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组织因素,这一点对于任何组织类型的科研机构都适用。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并不真正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现象。有研究显示,作为中国科学研究人员中精英群体,两院院士关注的热点仍然是应用学科或应用基础学科[40]。这表明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和高度重视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强度目前仅占研发投入的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15%左右。不论从对人类的知识体系发展须有大的贡献来说,还是必须要对未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乃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大的科技支撑来说,我国都必须加强中长期的前沿基础研究创新[39]。 我国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科技发展的阶段必须从过去的主要利用科技发达国家的知识创新供给,转变为更多的依赖我国自主知识创新供给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机构特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3)吸引和培养杰出科技人才队伍,促进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来源多元化 杰出科技人才是国之重器。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有其最佳年龄区间[41-43]。而这一年龄区间不仅受学科领域影响,也受研究人员所处的机构属性影响。因此,应在遵循学科发展和机构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挖掘人才成长潜能;出台或改革相应的培育科技突破主力军的科技政策,确保处于创造力高峰期的科研人员具有必要的学术自由,加强建设完整系统的基础研究优秀科学人才培养和配置体系,遴选建设和支持一批新型的、以支持重大前沿挑战性科学问题研究为导向的研究单元及一流人才队伍,形成面向重大挑战性科学难题持续攻关的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创新团队[39]。 对科技人才作合理的整体规划和协调以催生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需要从组织层面发力改革。研究发现,名师对创新人才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杰出的科研导师,可以显著地缩短其指导的研究生接受新知识、做出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学术认可所需要的时间[25]。优秀的科研人员不仅是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的生力军,而且在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传帮带的关键作用。另外,跨学科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重大原创成果的产生,并缩短随之而来的学术认可。 基础科学研究,由于其公益性质和应用目标不明确,一直是政府科技投入的领域。但随着创新范式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国家化、企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包括基础研究投入的新的生力军,企业支持定向基础研究日益成为其保持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因此,除了国家投入基础研究外,要促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源多元化,支持和鼓励企业、社会投入经费开展定向基础研究。国际上诺奖获奖机构近年来的多元化,也表明基础科技领域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应根据机构属性的不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和社会创新资源向科技与产业创新领域聚集,保障基础研究领域科技人才长期、稳定的成长。 4)厚植“创新创造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和科学文化土壤 科学的社会规范应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和无私主义,科学职业化的特征应是兴趣驱动的对科学真理的极致追求。因此,对研发机构要求“短平快”的产出和考核机制显然不利于基础研究创新。与之相伴的基础研究环境、应试(而非启发)教育模式、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都混淆了科学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规范,科学研究过程不应过多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创新创造至上”的普遍社会价值观和科学文化土壤,是决定一个科技国家发展的根本性“要素”之一。如果社会尤其是基础研发机构价值导向错乱、社会的精英阶层缺少社会大义、缺乏富国图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担当,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乃至科技强国将难以实现。因此,应进一步明确科学有别于一般的职业化社会行业的特殊性,根据行业特征和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网址: http://www.kxxyj.cn/qikandaodu/2020/0831/336.html



上一篇:《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五大亮点
下一篇:初中科学:用科学大观念指引探究教学

科学学研究投稿 | 科学学研究编辑部| 科学学研究版面费 | 科学学研究论文发表 | 科学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